上穷碧落下黄泉 须臾人生空留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1. 学什么?学认知模型,而非具体的操作

回顾前面两个模型

第一个模型:认知产生行动,行动产生结果。然后通过结果来校验认知。

第二个模型:理论中解决一般性和简单性的问题,而不解决准确性的问题。准确性需要不断实践。

为什么学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是一种普适的框架,用于判断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它更关注整体和全局,而非具体的操作。通过学习认知模型,我们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取得成果。准确性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的,这也是我们学习认知模型的核心。

2. 跟谁学?通过模型在不同领域拿到结果的人

学习的渠道

可以通过书籍、课程、导师等途径学习,但要注意挑选。核心原则是要跟随那些在不同领域中取得过成果的人。比如,在买书时,挑选那些由有成果的人推荐的,或者他们自己撰写的书籍。关注书籍背后的作者,他们是否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这就是判断的标准。

案例分析

如今,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程,但并非所有的教导者都取得了实际成果。例如,很多人在抖音上教授如何做抖音,却没有一个拥有超过100万粉丝的账号。这样的人缺乏实际结果,不具备学习的价值。

在判断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是否取得成果时,我们应该关注其可验证的成绩。例如,一个在公司中任职的人是否在他所在的岗位上取得了业绩,这样的业绩在行业中是否被认可。这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有结果”的标准。

拓展:什么是“有结果”?

真正有结果的人,是在不同领域都能取得成果的人。因为在一个领域中取得成功有可能是运气,但在多个不同领域中反复取得成果,就表明这个人的底层认知框架非常强大。比如,达芬奇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样的人具备学习的价值。

3. 怎么学?不要指望他教你,学到皮毛就去实践,逐渐拼图

重要性在于实践

不要期望他人完整地教导你,学习到一点皮毛后就应该马上投入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知的准确性。要有“拼图”的心态,把零碎的知识和经验拼接成属于自己的框架。

案例

我们团队的成员传总曾在新东方、学而思、百度和美团都有过经验,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他加入团队后,将抖音粉丝从200万提升到430万,月营收从20万提升到200万。这并非他的某一项技能牛,而是他底层的认知框架强大。

同样,李国庆在当当网取得了成功,如今在抖音卖酒也做得很好。这是他在不同阶段都取得成果的表现。

不断练习和校验

学习认知模型的关键在于不断地练习、尝试、校验。每天在正确的方向上试错,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准确性是需要自己通过实践来解决的问题,不是别人的事情。

小结

  1. 学什么? 学习认知模型,而非具体操作。模型解决一般性和简单性的问题,准确性需要个人实践。
  2. 跟谁学? 选择在不同领域中反复取得成果的人,借鉴他们的认知框架。
  3. 怎么学? 不要指望别人完整教你,学到皮毛就去实践,逐渐拼凑自己的认知模型。

通过不断练习和验证,我们的认知模型将越来越完善,使我们具备在不同领域取得成果的能力。


认知模型

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禅宗 水滴

哲学上有三个经典的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提到人生的三个阶段: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是一种认知,是对自身的深刻理解。这个阶段意味着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全面认识,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认。

只有经过「见自己」,才可能进一步「见天地」、「见众生」。同时,也正因为见过天地与众生,才能真正见到自己。

「见」是认识,是第一步,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行动与实践。

人生是一场从认识到行动的旅程,是知与行的合一过程。只有在准确的认识基础上,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从而具备改变的能力。

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提到:

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这种过程永无止境。每次循环的内容都会达到更高的水平。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知行统一观的核心思想。

我们通常说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观」也是认识,即对世界、价值和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有一个清晰的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便可能知道了要到哪里去,要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理论之钟:认知的核心

在思维模型中,理论之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认知的本质。这个模型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什么是问题?以及一个好的模型应该具备什么标准?

理论之钟的核心观点

理论之钟强调,高认知的标准包括:

  1. 看得远:一个高认知的人能够预见到长期趋势,而不仅仅是短期现象。
  2. 看得全:能够全面了解情况,但不一定能预测每一个细节。
  3. 看不准:即使能看得远和全,但无法准确预测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和细节。

这一观点反映了认知的非直观特性。许多人认为认知的高低在于是否能准确预测未来,但实际上,认知的核心在于对未来趋势的把握,而不是细节的准确性。

模型的特点

一个好的认知模型应具备以下三大特性:

  1. 一般性:模型应具有广泛适用性。例如,牛顿的第三定律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理论。
  2. 简单性:模型应尽量简单,以便于理解和应用。比如,“贵”和“便宜”只是关注价格,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3. 准确性:模型的准确性通常与一般性和简单性是互斥的。一个模型若要同时具备一般性和简单性,它往往难以精准到具体细节。

理论之钟与向上管理

在实际应用中,如向上管理(即与老板沟通)时,理论之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调整沟通策略。例如,如果第一次与老板的沟通没有成功,应该继续调整方法并尝试更多次,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模型或放弃尝试。高认知的态度是不断实践和调整,而不是寻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实践与练习

在实践中,面对任务或挑战时,练习感非常重要。一个有练习感的人会不断尝试和调整,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一次成功或失败。高认知的关键在于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优化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期望通过某一套模型轻松解决所有问题。

总结

理论之钟提醒我们,高认知不仅仅是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而是对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对问题的全面把握。一个有效的模型应具备一般性和简单性,同时个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实际应用的效果。

概述

我们来讲第一个模型框架,就是认知-行动-结果框架。认知-行动-结果框架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经常会发现很多人问的问题集中在结果上,比如“我怎么去取得一个结果?”但他们不会去考虑,要取得这个结果,必须先产生一个行动才会有这个结果。结果不可能自动到达你嘴里或塞到你胃里。

很多人提出的“懒问题”并不是他们不想要结果,而是他们不想为这个结果付出任何行动。他们希望其他人替他们完成任务,这是一种不愿付出的表现。这些人实际上是在发出请求甚至是命令,他们希望你不仅告诉他们答案,还希望你替他们完成行动。实际上,他们只想要结果,却不愿意付出努力。这种态度在现实中竞争力微乎其微,因为没有人会愿意为他们喂饭,大家都得自己吃饭。

认知:系统化问题的本质

那么,如何产生行动呢?首先,你需要建立认知。对问题的认识不仅仅是表面的看法,而是系统化的思维框架。认知就是系统化地看待问题的本质。系统化是我们课程中将大量讨论的一个概念。认知的系统化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为行动提供指导。只有看透了本质,你的行动才能持续进行。

很多人问,如何坚持?我常常回答他们,是因为你没有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所以无法坚持。当你没有抓住本质,行动没有得到正反馈时,你自然不愿意继续下去。只有系统化地理解本质,才能让行动持续下去。行动必须不断微调方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带来预期的结果。通过对结果的不断复盘,进一步提高系统性看待本质的能力,形成“认知-行动-结果”的循环。

行动:从认知到实践的路径

大家要记住,学习这个第一个模型后,不要只问结果是什么,而应该多去问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经常问“怎么做”或“怎么办”的问题,其实是对问题的表面处理,而真正的关键是理解问题的本质。只有在认知上有系统性的了解,才能形成有效的行动,并最终产生好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尽如人意,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复盘来调整认知,看是否在本质上有所偏差,从而进行改进。

结果:如何通过行动获得预期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确保你在认知上有所提升,并用系统性的框架去理解问题,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行动,获得更好的结果。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认知和行动,你将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提升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与效果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899 的职场陪跑营和 4 万的师资班,这两个项目的成本差异看似很大,但从经济学角度看,什么是“贵”呢?如果你是终端购买者,是否愿意为这笔费用买单?899 的培训如果能带来显著的职业提升,并由你的公司为这笔费用买单,那么它的价值是合理的。同样,4 万的师资班如果能帮助你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收益,那么它也是合理的。

总结与提升:如何优化认知-行动-结果模型

最终,利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贵”与“便宜”的概念。在判断任何事物的价值时,我们应该考虑谁为最终成本买单,以及这种成本是否符合合理价格的定义。通过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优化认知-行动-结果框架的应用。

1. 引言:思考与存在的关系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上问过一个问题: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即合理」应如何理解?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追寻一个问题——既然我的存在是合理的,那为什么我会存在?又是什么原因让我存在于此?

2. 思考的起点:假设与探索

人生有时候不过是许多假设,这些假设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自我的,剩下的就是围绕这些假设展开无尽的探索与追寻。

3. 深入思考的力量

最近,我开始阅读《直击本质》和《思考的力量》这两本书,起源于我对「本质」这个概念的源头产生了兴趣。我们大多数人希望看到事物的本质,但却很难真正理解它。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看透本质,而有的人却不能呢?

4. 本质的追寻:从概念到实践

《思考的力量》中有一段话这样解释:“思考指的是对外界的一个或者多个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得出关于该对象的具体结论的思维过程。”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理解这个世界。这个过程从世界到个人,从客观到主观,是一个非常困难但值得一生去探索的课题。

5. 实践中的思考:让思维更有效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大量的信息涌入脑海,触发了我们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思考。那么,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地思考呢?如何将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呢?思考是无尽的,但可以有维度、有深度,也可以有阶段性。甚至,思考可以反思自身,进行“元思考”。

6. 总结:思考的无限可能

理解世界的规则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这条路充满了挑战。叔本华曾说:“思考的人,在精神王国中,等于一国的君主。” 愿每一个懂得思考的人都能主宰自己的世界,成为自己的王。

[1] 艾菲.《直击本质》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305091362&v=78f32cc071d7b80f78f0c1fkcfc32da010cfcd208495488

[2] 卢斯卡.《思考的力量》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305091362&v=f75324b05ddae5f7586648ckcfc32da010cfcd208495488

TinyNote会持续更新一些小的记录。

「读书」 - 001 | 20220918

读书在获得个人体悟的基础上,更应该去读一个人,读一个人为什么会思考这个,又是什么样的境地思考这个。

「信息·思考」- 002 | 20220926

我们缺的不是信息,缺的是对信息背后的深度思考。

「时间·经历」- 003 | 20220929

时间会让你理解很多事情,经历也一样,很多时候,到了一个阶段自然就能明白很多事儿。

「高效」- 004 | 20221001

我们在不断追求高效的时候,是否丢失了什么?

「意识」- 005 | 20221003

当我们意识足够接近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抑或我们意识真的可以复制,我们还是我们吗?

「能量·信息」- 006 | 20221003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丢失,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的是否也是某种能量?

「逻辑·联系」- 007 | 20221005

探究事物或者事件逻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找到承上启下的关键点。

「思考·正确」- 008 | 20221007

当我们笃定这件事是正确的时候,可能错误就在缓缓袭来,否定无时不在,批判思考无时不在。

「思考」- 009 | 20221009

思考是一个主观到客观,或者纯主观的意识活动,一种思维活动,一种过程表现形式。

「对错」- 010 | 20221011

大多在接受到一个观点的时候,很容易立马去证明这个观点的对错,而没有关注观点本身背后的存在和发生。

「笔记侠·记录」

上海·20220706

  1. 输出笔记的方式很多种,工具也有很多种,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才是最重要的。

  2. 学习新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刻意练习」,也需要「空杯心态」。

  3. 信息也好、知识也好、认知也好、笔记也好,我们最终都需要了解这背后的本质,有道法术,善于抓住背后的逻辑。

  4. 目标很重要,规划起来,成年人的时间才是最宝贵的。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学有所获,甚至学到更多,是需要用心和讲究方法的。任务拆分的越细致,准备和投入的越充分,收获也自然越多。

  5.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大家有幸遇见,多多交流,才能碰撞出更多的优秀火花,才能学习收获更多,才能成长更多。

  6. 我是大家本次的专属助教ONE,越积极,越主动,收获一定会越多的。可以私聊我,有什么问题单独发给我都可以。

上海·20220708

  1. 聚焦:问题/目标可以再聚焦。

    • 在这个信息噪音无比繁琐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就是非常宝贵的了,我们有时候太容易被这些噪音牵着走。那么,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当下,我最关注的一个具体问题是什么?

      有时候可能是我们要的太多,太大,太泛。也许当下,构建知识体系还没有比我仔细学完一课,把里面的「知识」这个概念弄清楚更重要。

  2. 节奏:也许太快,也许太慢,什么才是刚刚好。

    • 每个人的境地都一样,经历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追求也会不同,但无论他人怎么样都是他人的,这个世界我[ONE]的理解,最后只不过是个人的理解和追求。所以,关注自己的本身成长,掌握自己的节奏很重要,自己的节奏,我想,不过是今天我又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对某个事物可能又有新的理解,未来我会把这些视角、理解串成我的世界观,这个才是我的知识体系。

    • 很多事物都是「有迹可循」,我们只需「循序渐进」,最终都会达到目标的。

  3. 积极:积极是成长的催化剂,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探索,积极地交流沟通,都会有让自己快速的成长。